自然資源部日前對“十三五”時期主要工作進行回顧。其中指出,“十三五”期間,針對土地管理存在的“重視增量、忽略存量”問題,建立增量安排與消化存量掛鉤機制,與地方共同努力,三年來共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041萬畝,處置閑置土地290萬畝。
自然資源部稱,“十三五”時期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并實現上圖入庫,推動永久基本農田核實整改,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(qū)3715萬畝。從2018年開始,連續(xù)三年組織補充耕地核查,涉及補充耕地項目近11萬個,查出補充不實或存在問題的耕地600多萬畝。
在地質找礦方面,“十三五”期間,持續(xù)實施地質找礦取得重大突破,新發(fā)現8個億噸級油田,5個千億方天然氣田、5個千億方頁巖氣田、311個大中型礦產地,戰(zhàn)略性新興產業(yè)相關的錳、鋰、石墨等礦產儲量較大幅度增長。
在海洋領域,自然資源部表示,“十三五”期間,持續(xù)實施“蛟龍?zhí)胶!薄把執(zhí)綐O”等重大工程,“海馬”號無人遙控潛水器投入應用,深海探測關鍵技術取得突破,“雪龍2號”科學考察船填補了我國極地破冰船設計建造和技術應用空白。2016-2019年,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速6.1%,西寧廢水處理,海洋戰(zhàn)略性新興產業(yè)年均增速10.9%。
在生態(tài)修復方面,自然資源部表示,“十三五”時期,在全國實施了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(tài)保護修復工程試點。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、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、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(zhàn)行動計劃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,全國整治修復海岸線1200公里、濱海濕地2.3萬公頃。開展長江流域、京津冀和汾渭平原等重點區(qū)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(tài)修復,治理修復礦點近9000個、面積2.5萬公頃。黃海滸苔綠潮災害治理取得重大成果,2020年最大覆蓋面積與近五年均值相比下降54.9%,持續(xù)時間縮短30天。
城鄉(xiāng)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對脫貧攻堅作出重大貢獻。自然資源部指出,2016年以來,增減掛鉤節(jié)余指標在省域范圍內調劑資金超過2600億元,跨省域調劑資金1800多億元,合計超過4400億元。(記者 龐無忌)